文章来源:黑眼豆豆写字的地方 (id:heiyandoudou2016)作者:黑眼豆豆写字的地方 

原文链接:


上一篇写了《story战争|抖音、快手、微信story的失败,以及快手对qq的威胁》,写的时候微信视频动态刚下线不久,8.0版本迎来了状态的更新。那本文简单谈谈个人对微信状态的碎片思考。


在理解微信状态之前,可以尝试先了解微信是什么?沟通是什么?社交是什么?朋友圈是什么?视频动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视频动态为什么失败?


思考上面问题之后,再来想微信状态,对理解状态有更好的帮助。


文章整体的思考框架:


微信状态的核心(本质)是什么?

解决微信状态核心目标的策略是什么?

具体的解法是什么?

视频动态和微信状态本质

状态的终极形态(下一代社交产品可能存在的机会)



微信状态的核心是什么?


1.  微信状态的核心


先说结论:微信状态核心(本质)是在朋友圈之外,提供熟人之间「轻松自由」自我表达的同时且能获得社交回报的社交形式。


微信做状态的核心原因:个人自我表达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2.  微信状态为什么成立?

 

a) 微信状态是什么?


微信是通讯社交产品,通讯产品基本框架:id-个人属性-通讯/互动方式,三部分。


抽象出来,所有的状态都属于「个人属性」;


下面具象阐述具体思考思路;


根据百度百科对状态的解释:状态是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


那我个人理解状态,主要分为两种:


1)作为「即时通讯工具」而言,状态主要解决消息回复及时性的问题,告诉好友你当前的在线状态;那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常见的状态有:在线,离线,隐身,忙碌,有事,离开中等等(早期pc端qq的在线状态)。



(qq早期的在线状态)



2)作为「社交产品」而言,状态本质上是个人「真实」的自我表达;那自我表达个人认为又可以分为两种:


i.需要自己内心表达出来的情绪心情或者记录当下瞬间表达;(拍照、发小视频、发说说、各种心情状态,喜怒哀乐)


ii.不需要自己内心表达,展示当下正在进行中的行为,从单一的在线状态向生活娱乐状态泛化(听歌、看书、看电影、购物、打游戏)。


对应到微信里面的状态,刷视频号、看直播、看公众号文章,逛小程序等等都是当下的状态。


自我内心表达的状态应该有2种场景:


1)侧重自我表达型:用户想广播个人此时的心情/情绪,但又不想发朋友圈/qq空间(显得刻意矫情),此时通过发状态进行广播(聊天窗口等场景)。


我的好友看到我的状态,会尝试联系我。比如今天发了一个开心/忧伤的状态,闺蜜/密友可能会来关心了解我。


2)侧重寻找同路人型:本质上还是表达个人当下的心情/情绪,有想找到同状态的寻求慰藉的心理(类似摇一摇找同一时刻的人),状态分发给同一状态的熟人好友,强化关系链。


结论:从通讯工具看,状态是个人属性;从社交产品看,状态本质上是一种真实的自我表达方式;


b)用户为什么发状态?


朋友圈问题 用户需求变化。


朋友圈问题:


1)朋友圈本质是广场,在帮助大家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达方面会很有压力。因为是广场,你在广场里的评论互动行为,都会被放大;微信缺少一个让用户自由勇敢表达的地方,同样能被认可;


2)大家发布朋友圈主要是为了推广人设,每个人在里面展现「最美好」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认可;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状态。


(来源小龙之前微信公开课演讲)


微信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用户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态,所以后面做了视频动态;


用户需求变化:


小龙曾经说过,对于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为轻松的一种方式。微信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交的模式,解决上面说的弊端。


虽然用户底层社交需求没有变化,但是另一方面时代在变化,用户也在变化,微信要面对【新的用户】、【同一用户不同阶段】产生的需求。


那从朋友圈问题来看,站在平台的角度,现在想在朋友圈之外提供一个真实的状态表达工具,站在平台角度是成立的;但如果只考虑平台需求,没有想清楚用户需求,最后基本上都会面临失败;


(上篇写了国内很多做story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各家都是站在平台角度,如何提升社区的发帖,提高生产渗透率、dau和留存,缺少用户需求本身出发,用户是否真的有story这个需求?快手当时的实验证明用户根本没有story的需求)

那继续思考用户需求。


c. 哪些人会发微信状态?


首先定义,什么是状态;上文提到两种,一种是个人内心主动情感向的表达;一种是展示当下的状态;


发布状态的人,目的是希望自己的状态能够被人看到,与外界产生联系并产生互动,那只要他有和外界沟通的诉求,有社交诉求的人,就愿意发状态;


但是根据个人观察,目前微信状态不是理想中个人发表自己的情绪、心情状态,更多状态发表是无目的(如睡觉的表情、吃饭)。


即使你看到好友的状态,也没有进一步互动的意愿。


d. 目前这些人是怎么解决自我表达需求的?


在微信熟人社交:


第一种,要么不发状态,要么就在朋友圈发布,但是会短暂删除,那一刻自己的情绪表达得到满足或者发布之后没有得到正反馈,便会删除;


第二种,在微信群或者私聊里面解决,找对应的好友倾诉表达;


在陌生人社交:


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产生各种情绪,想找人倾诉,但是不方便和熟人说,不想发在朋友圈,在陌生人社交产品,写下自己秘密和情绪,得到回应和共鸣。


市面上陌生人社交产品已经验证了这个需求成立,在没有熟人的地方表达、倾诉和被倾听,典型的年轻人soul树洞,陌陌的动态;



影响微信状态成功有哪些决定性因素?


继续上文的思考逻辑,思考要解决微信状态具体策略的时候,核心围绕「价值」和「差异化」;


价值:在微信朋友圈之外,表达真实的状态同样能被熟人关注且能获得社交回报,这样看对用户是有价值的;


差异化:和朋友圈相比,和私聊相比,和用户在soul或者陌生人社交产品发表状态,微信状态的差异化在哪?


用户是更加愿意陌生人社交产品里面发布状态,还是在微信偏熟人里面里面发布?从市面上的案例来看,陌生人树洞社交肯定存在的。


结论:个人认为,从微信状态目前来看,没有差异化,甚至还不如其他场景满足用户状态轻松、安全,自由的表达;


在价值和差异化之外,思考微信如果要做好状态,需要解决哪些核心因素或者条件?哪些因素决定了微信状态的成败?前提又是什么?


做好微信状态的前提是:


1)必须和朋友圈不一样,朋友圈是人设,状态是真实表达,要和朋友圈拉开差距,不然就没有意义;


2)基于强关系链分发,在关系链上做区隔;


在满足上面前提之外,影响微信状态成功主要有三个因素:


1)用户群有表达状态的「比例」和「深度」;比例决定人群,规模;深度代表频率,是否高频。直接决定状态功能成不成。(表达状态需求毫无疑问存在,且高频,第一个假设成立)


2)存不存在「安全感」、「自由感」、「轻量化」且是「标准化」表达状态的新体育的解决方案;(这个是目前微信状态在解决的问题,但没有解决好,如果解决好,微信状态就差不多成了)


3)发表状态能否获得社交回报?(待验证);小龙说社交的本质在于寻找同类,状态的意义在于自我表达,本质希望获得关注,最好被同类人关注;


为什么需要标准化?


微信已经有10亿用户了,因为网络效应,设计和功能都是面向大众,每个功能都要考虑其所覆盖人群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找到群体里覆盖面最大的共性需求」,寻找一套标准化的新体育的解决方案,所以表情是大家都能理解且接受的一个表达状态的元素之一,但表情不是唯一元素;


怎么理解标准化?


一方面从需求角度出发,做标准化为了满足具有或潜在规模化的需求(普适性);另一方面从roi角度出发,是否能通过平台已有的框架去满足或尝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而不是被长尾需求带着走,增加产品复杂度。



目前微信状态的问题


1.  核心问题:发表状态动力不足;


供给是前提,消费反作用生产,状态发表动力不足,又缺少分发场景,消费不足,反过来打击生产;消费没有解决好,都不需要考虑后面社交回报、互动反馈问题;


具有双边网络效应的产品,都需要考虑供给、消费、匹配(分发);「内容供给」驱动消费,消费反过来「活跃」内容供给,再做好流量分发的效率问题这是底层逻辑。


目前来看微信状态所有曝光入口,主要是个人新体育主页 聊天对话窗口(昵称后缀) 朋友圈(昵称后缀)。


发布不足的原因个人认为是消费不足(当前状态显示不够好 非熟人天然消费状态动力不足) 本身发布动力不足,具体问题如下:


1)通过聊天对话窗口显示状态消费太弱;聊天对话取决和你最近聊天互动的好友是否发布状态;即使好友发布状态,如果你最近没有和他互动,聊天对话窗口根本看不到他的状态;谁会无聊到为了看好友状态,整天翻聊天对话呢?


假设你最近聊天好友有发布状态,状态表情是否展示足够好?你是否意识到好友发了状态?


有一些用户名字本身带emoji的,微信昵称和表情结合在一起,或者好友名字很长,表情被遮住,是否你感知不到状态?


2)个人新体育主页展示状态场景消费太弱;目前的消费路径点击对方个人新体育主页,查看状态,但是熟人场景,每天访问个人新体育主页是非常低频的事情,从个人新体育主页主动访问状态消费太少;


3)朋友圈消费状态太弱;目前刷朋友圈,如果好友同时24小时内发布状态(昵称后缀)会有表情展示状态,但和发朋友圈相比,发状态更加低频;


另外刷朋友圈的心智是浏览好友内容,不是为了特意刷朋友圈看好友状态;状态是附加消费,且如果用户同时发布了朋友圈和状态,我是在朋友圈评论互动呢?还是在状态里面和对方互动?


4)非熟人关系下天然消费状态不足:


状态和story有些共性,story的特点是用户必须点开头像才能查看内容,是先基于人;在story中社交网络关系链优先,内容是后置的;


微信状态也是先基于人,如果是我的密友或者亲密度高的,我会去看密友状态,但是一个非熟人,我什么要看他的状态?


目前微信聊天对话,会展示状态,但是为什么最近和我聊天的人就是我愿意看他状态的人?以及为什么最近和我聊天的人就是要了解我状态的人?


5)用户是否真的理解状态本身的含义


词很重要,而且是通俗易懂的,取决于用户是否能理解,如果都不能理解,他自然就不会发。微信拍一拍、摇一摇,都是线下的社交动作,用户易理解;状态目前这个词,描述的还不够准确,用户不知道到底该怎么使用;



之前视频动态提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美的。在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目前的状态「发表」也是一样沿用视频动态,目的就是让大家记录或者表达随意的东西,无压力的去表达。


但目前状态更像是既融入「个人心情」 「视频动态」 「工作/生活状态」,融入在一起,有一点突兀,用户不知道怎么去使用。


(从我目测的好友发布状态,很多就只有一个表情,文字不超过5个)。


虽然这种也是状态,但更多是无目的的表达,不在于互动,而是对外传递一个信号,被当成是一个固定的状态展示,这种状态好友主动访问消费动力是很弱的。


理想中的微信状态是在朋友圈不会发表的个人自我表达,碎碎念可以在状态里面去承载,是很随意的内容,但是从目前来看,并不是小龙说的理想中的微信状态。



蜂巢模型理论指出,一款社交类产品,是以身份为核心,由状态、分享、会话、群组、声誉、关系六大要素构成。


在蜂巢模型中,identity才是核心,identity在哲学层面的含义是“同一性”决定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基于此产生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社交关系。


关于社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小龙曾经说过,在远古人都是个体是没有社交的,当人类成为群居的动物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最大的诉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需要表达,而且社交目的在于得到认同。


从蜂巢模型7大组成要素抽象出来,社交的本质在于自我表达,沟通交流,分享互动;


状态核心是社交,状态只是承载社交行为和模式的载体,帮助产生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微信状态初衷是想人们无压力的展示真实的自我,但如果没有了社交反馈,发状态渐渐成为了一种无效的分享行为或者个人行为,久而久之用的人更少了。


目前,个人觉得状态还是不那么「纯粹」。



具体的策略及新体育的解决方案


策略一:提升状态更多消费场景;通过增加曝光,提升状态价值;


解法1:找场景,在最合适场景增加状态的曝光;目前最佳的曝光场景,就是在个人发表状态的新体育主页,增加好友发表状态的聚合内容。


对于曝光我自己的理解,如果是其他公司要做状态,各种中心化的入口,聊天对话上方加状态入口,引导大家去消费,但是我觉得对微信而言,如果只是为了提升曝光,很容易。


「但关键在于怎么触达更高效且不影响微信用户现在的体验,这个是最难的」。


当前最合适的场景,在发布状态页面,增加好友发布状态的分发场景;本身发布状态,说明有发表和消费的动机,那在合适的时候,推荐好友发布状态列表,引导用户消费;



最近好像已经在灰度了;(但仅从状态里面增加消费,入口太深,还需要其他办法)


解法2:在我的tab页面,「个人新体育主页」发布状态处,增加红点提醒,类似好友发布朋友圈更新红点提示;


可以先让用户浏览好友发布的动态,先消费,再发布状态,当好友状态有更新,可以有红点提示;


目前「发现」tab,「朋友圈」、「视频号」、「看一看」、「直播和附近」、「游戏」均有小红点提示,而「状态」目前是新功能,在产品冷启动的时候,同样可以在个人新体育主页「状态」处增加好友发布状态的红点提示,引导用户消费;


解法3:朋友圈单独增加状态分发的入口;


鉴于目前从朋友圈访问状态的消费太少,可以单独增加状态的消费场景,和过去的视频动态类似;



(视频动态)


解法4:聊天对话状态icon增加不同颜色 选用更能引起共鸣和传播的状态名称


状态、情绪应该是五彩斑斓的、不同人群,同一人群不同时间状态是不一样的,紧张、严肃、活泼......微信状态的icon可以提供更具温度,更五彩斑斓的颜色,更可被理解的美;


而非现在比较严肃、偏深层的设计,注意力很难被吸引。



(聊天对话状态显示)


目前在状态发布页面,不同状态,有不同的颜色背景,代表不同的心情,但是为什么不在聊天对话,展示相应的颜色?而是上面这种偏深层的颜色?



(微信状态发布页面)



目前微信一共有26个状态,从每个状态的含义来看目前都是偏向年轻群体,如果是状态新用户,不了解好友对话框对应的表情代表的是什么含义,主动访问的动力是很弱的;


在冷启动期间,应该选择更能引起共鸣、理解成本低、容易传播的状态名称;


比如以吃饭为例,同样是表达吃饭的状态,个人觉得qq的「干饭」比微信状态「吃饭」更加有意思,且能够引起共鸣和使用的动力。



(qq状态)



(微信状态)


可以在头像侧增加蓝色小圆圈,类似此前视频动态的提醒,相比在微信昵称后面增加表情符号,更能让用户感知到。


解法5:巧借外力,在其他场景增加状态的分发曝光,「一键设为自己的状态」;


微信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对于微信状态而言,在目前供给消费都不足的情况,可以低门槛增加状态的表达,并且巧借外力。


目前在微信里面,看直播、看公众号文章(看一看)、刷视频号、玩游戏都是当下状态,可以一键设为自己的状态,目前已经可以把视频号直播设为自己的状态,阅读、看视频号也可以考虑设为自己的状态;



(看直播设为自己的状态)


解法6:微信状态增加访客记录


目前好友看到状态只有「点赞」行为,但点赞行为过重,可以使用更轻互动的反馈形式。增加状态访客记录,仅发表者自己可见。


发布状态本身是为了让人看到,很多时候状态其实是被看见了,只是好友没有点赞,发表状态缺少反馈,增加访客记录,可以了解有多少人访问了自己的状态。


思考:假设上述提到的新体育的解决方案解决了之后,能够解决用户发表状态的动力吗?


我觉得还不行,上述都是在增加状态分发,没有从底层解决用户发表状态的动力;


本质上没有解决社交压力的问题,微信状态如果要向解决用户发表真实状态的动力,必须解决社交压力的问题,「在社交压力做减法」;


从目前大家发表状态看,能被公开看到的,都是给个人带有「安全感」的状态,不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的状态,非最真实最自由表达的状态;


(之前有问过好友,为什么都发搬砖的表情,她告诉我因为微信上有同事和领导,不敢发划水状态,怕被老板看到,又不想每次发个状态都需要自己来分组,发搬砖老板看到自己在认真工作,也挺好的)。


朋友圈分组沿用到状态里,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就是不想分组,才选择不发朋友圈,如果在状态里面选择分组,还是没有降低发表的门槛;


所以目前状态没有解决社交压力的问题。


策略二、在社交压力做减法;


新体育的解决方案:用户自己创建状态「密友名单」;


平台也可以给用户把密友筛选出来(根据聊天频率,或者朋友圈互动频率,把密友给找出来,核心在社交压力做减法,降低用户发布状态心理门槛);


和ins一样,创建自己的密友名单,选自己最亲密的好友。之后的状态仅自己的密友可见;



带来的问题:反向思考,带来的问题就是增加产品复杂度,和目前的分组相比,成本过高,目前没有比分组更加优雅的办法,但分组不改变本质问题。


「勇敢表达」和「表达压力」互斥的,最没有压力是自己对自己表达,但是不能获得社交回报;又要勇敢表达,又要获得社交回报,其实本身就是矛盾的。


之前和即刻产品负责人交流过,通讯做到极致,社交就做不到极致;很多需求、自我的表达,在微信当下的产品结构下,是很难解决的。


微信怎么在社交压力做减法这个事情上,个人目前也没有既不增加产品复杂度,同时又可以满足用户自由表达状态,暂时想不出更好的解法。



视频动态和微信状态本质


个人觉得微信「朋友圈」是弱化版的「instagram」,朋友圈发布的都是比较精心处理过的内容,而「微信状态」承载的任务像是「snapchat」里面更多休闲、随性、碎片、日常的一些小视频或图片或文字,来和熟人进行日常互动。


微信社交终极形态=instagram snapchat的结合体。


snapchat是本身具有强社交关系的社交网络,这是它的本质。


为了关系链的持续活跃,必须需要更加个性化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载体来持续活跃,重点不在于图片/视频,重点在于熟人关系之间相互的互动,关系的维持;


状态也好,story(视频动态)也罢,是为了维持,满足这个本质的一种表现。在强关系社交网络下,状态是大家社交的一个载体,只不过之前视频动态没有成功,现在换成状态的形式。


当有新的形式出现的时候,新的形式也会出现继续成为新的社交形式。


这是微信做状态和视频动态的本质原因。


当然微信状态如果要想做好,确实很难。


目前第一阶段,重点做好开源和节流;开源的核心就是在不过度打扰用户的前提下,增加用户接触到微信状态的机会;节流的核心就是提升分发效率,在用户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上,尽可能营造消费状态的氛围;


怎么在不影响微信用户原有的体验,做好分发,是很难的事情;


第二个阶段,重点在社交压力做减法上,帮助用户降低门槛,更自由轻松的发表状态;


这个问题在微信目前的现状下,同样是非常大的挑战。



状态的终极愿景(下一代社交产品机会)


以下,纯粹是个人猜测。


目前微信聊天列表都是静态的、冷冰冰的对话陈列,假设这些通讯录都是动态的,每个聊天列表里面都是鲜活的人,当下的状态有在听歌的,有在看电影的,有在打游戏的,这些全部都是线下动态的,映射在你的通讯录列表里面;

未来主要互动可能不在朋友圈,你的通讯录就是你的私人广场,每个聊天对话,都是好友当下真实的状态。


好比每个人的小广场,广场里面有「游戏厅」 虚拟的「个人空间」,通过我的好友列表可以立体的看到每个人当下的状态,我感兴趣,我走过去和他聊几句,参与他们讨论,然后换一个人,继续讨论,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而且最好能做到区隔;


可以通过好友当下的状态,去浏览视频、浏览公众号、看直播,通过好友的状态看世界 体验新世界。


目前在现有的移动设备做熟人半熟人的社交(语音社交),尤其在微信和qq两座大山下很难有机会, 但是随着设备的迭代,进入vr或者将线下的生活搬到线上,可能存在机会;


微信之类产品,只是把社交连接搬到了线上,提升了交流的效率。


之前和朋友交流过,如果将来有个产品复制了绝大多数线下生活场景到线上,那可能在微信之外找到另一个突破点。


未来的虚拟现实游戏,可能可以做到这点。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生活的本质是体验,游戏其实可以模拟所有体验,迟早有那么一天,生活和游戏的边界会不那么重要。


赌的还是下一个赛道。


最后,几个观点可以和大家探讨下,也是来自和好友宇杰的交流:


1. 微信的社交压力是产品的瓶颈还是现今社会高度互联网化的副作用?


社会高度发展,信息传播越发快速,联系越发高效紧密的时代,个人的情感表达被挤压的空间越来越小,私人空间几乎已经挤压殆尽;


2. 当一个app上有亲人、同学、同事、领导、物业、微商等等,还兼顾看文章刷视频支付等功能的时候,是否还值得寄托情感?或者说是否还有寄托情感的空间?


3. 不想发状态,究竟是现在的社交产品做得不够,还是已经过了需要发状态的年龄或者生活状态?即使现在微信好友只有100个,是否还愿意发状态?


4. 微信状态初衷试图挽回用户无法在微信上再感受到熟人社交价值而产生的一次尝试,微信是否想回到当年那个人人想发朋友圈的理想年代?



(来自朋友圈好友发布的图片,其实就是状态)


文章最后,再啰嗦几句。


我写的文章不是完美的,很多思考只是代表当下我对某个产品,某个功能的思考,现在回头看,我之前写的文章,很多地方是不对的,错误的;但是不重要,认知是需要持续迭代的,来自与外界的交流,来自你各方信息的输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写文章也是在帮助自己思考的过程,「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之前和一些微信的产品经理交流,给了我不少建议,他们会觉得我在分析产品,定义问题、找到问题思考比较深刻,但是在具体解法上思考还不够,或者没有看到,建议我在具体的解法上有更多思考,毕竟产品经理是需要解决问题的。


后续应该不会写之前的产品分析文章,如果要写也是会在重点新体育的解决方案上多一些思考;


谢谢您读完本篇文章,本文只代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