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在公关 作者:姚素馨 

原文链接:


最近也不知道怎么的,从业者数量非常少的“公关”行业,好像有点变成大众关注的领域了。

春天来了?

 

公关,与品牌、广告、市场、营销,都有很大区别。严格意义上的公关,从业人数远比广告、市场、营销要少,而且不是少一丁点。也就是说,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本来就少。


另外,公关也不觉得应该要去科普什么,不是因为灰色产业链啊之类的,而是过于专业。张文宏被问重症病人的治疗方案特点,不是说了么,“你一定听不懂,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说个大家都听过,但是真的在公关范畴根本不怎么被看得上的操作:控评。


注意,控评其实是没有任何公关专业技能的粉丝,创造的词。后来,不知道怎么这个锅就被让公关背起来了,动不动就说:“看,公关来控评了!”


呵呵。


公关,真的看不上控评。


注意,是公关看不上,不包括市场、营销、广告的部分。


01 


逻辑不同


我解释过很多次公关的定义:


公关是公共关系,是处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再说一次,公关的本质是做关系。


控评是评论控制,本质是控制。


我只知道一种靠“控制”建立起来的关系,叫做pua。在我们的认知里,关系都是你情我愿、气味相投的、相看两不厌的。


公关每天拼死拼活的方向是建立起足够值得信赖品牌,在大众层面形成良好的口碑以及产生天然品牌保护力。


对于追求“心甘情愿”的公关来说,控制,以及企图控制,本来就与做公关的总体逻辑是违背的。


真的天天要靠控制来过日子,那就等于没做公关。或者,对于公关是有什么天大的误会。


02


形式不同


我们一直说,公关是软性的。一直都有软文和硬广的说法,虽然比较片面,但也大概反应出两种特质。


优秀的公关形式,应该追求看不出这是一种“操作”,或者说分不出这波操作的真正意图,但是又确确实实受了它的影响。


中国公关摆脱过去只能依靠引入国外团队和方式之后,有了很多自己的打法。做得好的公司很多。大众对于大部分有效的公关操作,依然是无法识破的。会被引导,会跟着走。我个人看法,能被看出来的不到10%。


举个例子,你觉得钉钉被打一分之后,通过什么手法,做了哪些操作,完成哪些目的,得到什么结果。行业内的人都不一定能明白几成。就我个人,也觉得并没完全看出来。


这才是我们说的软性。顺便说一句,那种把自己吹上天的“软文”也是狗屁,生怕人家不知道是官方发的一样恨不得把优点都加粗加下划线。


控评是什么样的?就怕人家不知道这是被控制的,能多明显就多明显。办公室刚刚给我看了一个最新控评。



这是公关会干的事情啊。太不拿公关当做专业技能了。

 

03


目的不同


控评操作基本上都是以占领为目的的一窝蜂。跟打榜上分,有类似性。


公关很少去做正面的大量评论发布,即便有发布,也是作为“引导”,扔个话头希望刺激更多其他讨论。


如果引导不起来,就该去反思发布的内容有什么问题,而不是纠结在刷多少评论这个问题上。


相反,如果是在出现大量负面的情况下,会去做一些补救。我们通常叫做“稀释”。


之间的不同在于,公关并不是把对于评论的控制,作为主要任务,而是要往上追溯,解决问题。“稀释”只是为了给其他处理,留出足够的时间。


总结一下,公关只是把评论作为整体方案中很小一个部分。公关方案的成功与否,要看自然评论的情况,而不是自己发的评论的情况。


对于控评的人来说,组织越多自己人去发,就越成功。赢了,我们赢了。


对于公关来说,越多自己刷上去的内容,就越没水平。丢人,实在丢人。

 

04


操作不同


控评的最大问题,是会拉高热度。


明星最怕的不是有人骂,而是连骂你的人都没有。对于企业来说,不是这样。负面热度,伤害远比获得大很多。


公关处理负面问题,能降热度的,肯定先降热度。


控评,真的会把热度炒上去。按照现在的社交媒体算法,评论,以及对于评论的回复,都是高权重计入互动量的。更不好的结果是,控评,还可能激发更多的相反观点继续追加评论,互相博弈,搞出一场大戏,导致热度居高不下。


公关操作,从来不争论是非,也不争口气,而是基于理性考虑给出最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


不在评论上做过多纠缠,尽快降低热度,最好谁也没看到,才是大部分时候的选择。

 

讲真,控评这个看起来“很公关”的东西,公关部真的看不上,也完全不是工作重点。